当前位置:御江韩>其他类型>重生:我的80年代> 第165章 早安社祸事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65章 早安社祸事(1 / 2)

新生入学季这一整个月,李建昆都过得颇为煎熬。

沈姑娘又是参加各种迎新会,完了军训,期间还忙着结交同学,筹备自己的大学生活,甭管出现在哪里,身边总是一群一群的。

真的很难酝酿出不突兀的接近方式。

直接写情书这个点子,他也寻思过,且不提成功率约等于零,还怕给人姑娘搞吓到。

直到十月上旬,一個利好的消息传来,沈姑娘加入了早晨文学社。

那他可就坐不住了,这么光明正大接近的机会,万万没有错过的道理。

上午,32号楼,101室。

早晨文学社在这里有个办公室。

别小瞧这帮搞文学的人的能量,这年头,像燕园里的学生,十之七八都是文学信徒。他们想在自家的宿舍地盘,开辟一间办公室,一句话的事。

据说这栋楼里,还经常招待外校的文学社员、诗人、文学青年留宿。

没错,人家业务都遍布全国了,不仅仅局限于本校,每逢新一期的《早晨》杂志印出来,要向全国各地邮寄一大堆。

“咚咚!”

李建昆敲了敲并没有关上的房门。

“请进。”

宿舍改成的长条形办公室里,沿着右侧墙壁,从前到后摆了三张五屉桌;左侧墙壁旁有茶水台,报纸架和刊物架。

中间是过道。

此时三张五屉桌后面,只有一张有人,是个戴黑框眼镜的瘦削青年。

李建昆在他对面坐下,道明来意。

“你是老生吧?”对方上下打量着他。

“嗯。”

“不像我们文学系的。”

“经济学的。”

“大几?”

“研究生。”

对方怔了怔,重新审视他一番,诧异道:“同学,你经济学研究生,要参加我们文学社?”

“咋了,不行吗?”

“不是啊……你们研究生时间紧,课业重,好好研究你们的经济不行吗?”

李建昆听出明显的拒绝之意,一打听才知道,早晨社现在已经不招人。

“不对吧,我听说你们前两天还在招。”他皱着眉头道。

他既然过来,自然有准备,早晨社这边的招人制度,门槛只有一个,作品。

拿作品说话。

这玩意他还能缺?

只有豁出脸皮不要,随随便便抄几首诗歌,能把这帮人震得魂儿都没有。

但他没料到竟然不招人了,那沈姑娘是怎么回事?

别问他情报哪来的,正如强哥说的,好歹在燕园混了一年半,他在文学系可不光认识一个徐庆有。

徐庆有也是文学社的,不过这货挺会爬,是校文学社的,也就是五四文学社。

“同学,真不招,大家太热情,我们一开放招新,名额瞬间招满。你说前两天对吧,你等等,我查查。”

眼镜翻出一个名录薄。

李建昆看着他的手指,一溜下滑,滑到沈红衣的大名上。

“哦,前两天是招了一个,看这名字,我记起来了,是个大一的学妹,她不同,她属于特事特办。”

“怎么个特事特办?”李建昆问。

眼镜解释说,沈红衣是武汉人,就读的是武汉最好的中学,前两年77届78届,武汉大学从这所中学招了不少人,这些人中又很出了些人物。

目前珞珈山文学社的主要负责人,就是她中学时期的学长,对于同样品学兼优的她,并不陌生。

而北大早晨社,当下正在策划一件大事,联合全国十三所大学的文学社:

中山大学“红豆社”、人大“大学生社”、北广“秋实社”、北师大“初航社”、西北大学“希望社”、吉大“红叶社”、武大“珞珈山社”、杭大“扬帆社”、杭师“我们社”、南开“南开园社”、南大“耕耘社”、贵大“春泥社”。

以及北大“早晨社”。

共同创办了一个新刊物,叫《这一代》。

《这一代》第一期,则由武大珞珈山文学社负责制刊,包括印刷、装订、打包、寄送等诸多事宜。

量大,特繁琐,需要人专事沟通。

珞珈山那边来信,推荐了沈红衣,熟人熟路,外加这姑娘文学造诣也不浅,早晨社便特事特办,邀请她入社了。

没错,邀请。

李建昆听完眉头紧锁,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。

“那你们下一次招新是什么时候?”

“不好说。刚才跟你讲这么多,你应该也明白,创办《这一代》的重大意义,目前我们全社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。”

李建昆挠了挠头,这尼玛,等都没个盼头啊。

“那啥,同学,你们创办这么牛的刊物,缺资金吗?”

眼镜愣了愣,不明白啥意思,实话实说道:“之前是缺,各种找钱,现在好不容易凑齐了,武汉那边已经开印。”

说到这里,眼镜露出一抹难掩的自豪。

《这一代》凝聚了他们太多心血,总算盼来问世,十三所院校文学社的集体汇力,外加范围这么广的联合,不难想象,它必将在全国文学界,引发一场轩然大波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