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御江韩>历史军事>抗清> 第一百四十七章 谈归谈,打归打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四十七章 谈归谈,打归打(1 / 2)

四川绿营未通报湖广方面就直接派兵进驻巴东,释放的信号很强烈。

刚开始王五也没明白过来,因为他对四川绿营情况不是太清楚。

只知道四川总督李国英是个绝对强悍的对手。

很能用兵,也很会打的那种。

无论是西营还是顺营,几乎都没从李国英那里讨过便宜。

而这个人,实际是左良玉麾下的总兵。

大概是随左良玉之子左梦庚降清的明朝诸将中,战功最显,于清廷功劳最大的。

也是讽刺。

李国英跟着左良玉被李自成打的跟狗一样,剃发留了辫子后却将顺营压得死死,乃至最终由其亲手剿灭李自成余部,当真是历史给李自成、左良玉开了个大大的玩笑。

图尔格透露四川提督郑蛟麟乃是吴三桂帐下老关宁出身,王五顿时明白怎么回事。

说白了,就是满洲纸老虎真相被戳穿后应有的连锁反应之一。

满洲八旗都废物到这种地步,吴麾下那帮骄兵悍将哪個还愿为满洲做狗,哪个不蠢蠢欲动?

况天下人都知道清廷猜忌吴三桂。

纵是清廷不猜忌吴三桂,一个统一的、稳定的朝廷也必然会致力于“削藩”。

这是历史规律,也是历史必然性。

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。

诚如曹家那位包衣奴所分析,一旦清廷着手削藩,纵是吴三桂本人老实配合削藩,以后余生当个快活王爷,其手下那帮骄兵悍将也不会答应!

因为削藩,削的不是一个吴三桂,而是削的以吴三桂为首的一个军事集团!

所以就算吴三桂没有反意,那帮因为削藩而利益受损的部将也会架着他反。

跟阳谋一样,不干也得干。

现在看来,郑蛟麟这个关宁大将已经按不住内心的激动,要当吴氏新朝的开国勋贵了。

钱道台却认为郑蛟麟是“下克上”,就是这次出兵巴东根本没有得到吴三桂的同意,完全是郑蛟麟一手策划,或者说是一次试探。

理由是黄龙山之战到现在才过去十天,就算快马加鞭,穆里玛兵败的消息应该也才到昆明。

不管吴三桂是决定反还是不反,其意思传回前线郑蛟麟处也得十天。

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郑蛟麟属于“异动”,根本没有得到吴三桂同意,否则其不是用追剿流窜明军名义进驻巴东,而是直接打起反清旗帜了。

“董学礼现在最担心的已经不是将军,也不是被围在茅麓山的李帅他们,而是郑蛟麟故局面对将军有利,当好生利用之。”

钱道台出于个人利益考虑,建议王五不如就此开启与湖广方面的谈判,利用郑蛟麟“入犯”巴东迫使湖广方面全面解茅麓山之围,如果可以的话甚至可以仿当年明延平王郑森与清朝和谈旧例办事。

清郑和谈旧例,指当年顺治为了招抚郑成功,给出条件是赦罪授官,仍驻原地,不必赴京。浙江、广东、福建三省海上事务,全着郑氏管理。

也就是允许郑氏主管大清海贸,输纳税课就行。

郑成功则要求清廷将浙江、福建、广东三省全部交由他管辖,后考虑形势变化,降为除郑氏军队现有地盘,清廷再给予三府养兵即可。

顺治答应了这个条件。

最后因郑成功拒绝剃发开读诏书,清使无奈撤回,和谈遂破裂。

对清郑和谈,有人认为郑氏有降清之意,只因利益分歧太大未能成。

有人则认为是郑氏迷惑清廷的计策。

然而有一点却不容质疑,那就是清廷利用对郑氏的招降,令得郑成功没有出兵广东配合明晋王李定国的反攻,使福建、两广、云贵联成一片,导致李定国两攻广东无果,中国大陆抗清形势由此彻底崩坏。

最终被清军分而歼之。

也就是说清廷通过这次和谈取得了消灭明朝主力大西军的战略目的。

而郑氏除得到一些钱粮外,在大西军掀起的反攻浪潮中错失战机,毫无作为,甚至拖了后腿。

以致明晋王李定国抱憾终生。

眼下局面相比九年前肯定不如,但局面的错综复杂并不弱于当年。

原先是清廷动用湖广、四川、陕西三省近二十万军队围剿明军,结果现在四川的几万清军因为脑后长了反骨,开始惦记染指湖广。

虽然有可能是“下克上”,但谁也不敢保证吴三桂不会趁机易帜率十万精兵悍然北上。

这样一来的话,郑蛟麟指挥的几万四川绿营就是湖广清军的大敌。

反过来,只有几千人的王五部同被包围在茅麓山的几万明朝军民,实际上反而从头等大敌退而成了次要敌人。

湖广方面若是不顾郑蛟麟死咬王五不放,纵是他们能消灭王五指挥的这支几千人明军,回过头来也会发现郑蛟麟怕是也兵临武昌了。

故而,钱道台综合方方面面考虑,提议就此开启和谈。

一方面保下茅麓山的几万军民,一方面为自己,也为明军争取最大利益。

非要让他把话说明白,大概就是联清抗吴的意思。

不管和谈成不成功,又或是真心还是假意,总能暂时保住茅麓山,否则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